2345首页 » 动物百科 » 褐山雀

所属科目: 动物界 » 脊索动物门 » 鸟纲 » 今鸟亚纲 » 雀形目 » 鸣禽亚目 » 山雀科 »

名字:褐山雀
学名:Parus alvieapillve
人气:0
喜欢:0
评论:0
李桂垣:1982: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体型与麻雀相似。头黑色,两侧具大形白斑;上体蓝灰,背沾绿色;腹面白色,中央贯以显著的黑色纵纹。鸣声的基调似“吇伯、吇伯”或“吇黑、吇黑”,易与其它鸟类区别。 形态(据华北亚种) 雄性成鸟:额、眼先、头顶、枕部以至后颈上部呈辉蓝黑色,后颈左右两侧各有一道条纹,向下延伸,与颏、喉和前胸之黑色相连接。眼下、颊、耳羽及颈侧白色,与周围的黑色相衬,呈一明显的三角形白斑。上背黄绿,下背至尾上覆羽蓝灰色。上背与后颈的黑色间,隔以狭形白色横带。中央一对尾羽蓝灰,羽干黑色;次三对尾羽的内侧羽片黑色,外侧羽片蓝灰色;第五对除羽端具楔形白斑外,其余内侧羽片和外侧羽片亦为黑色和蓝灰色;最外侧尾羽白色,羽干大都黑褐色,内侧羽片除羽端外,缀以宽阔的楔形黑褐色边缘。飞羽黑褐色;初级飞羽的外侧羽片,除最外侧二枚外,均具蓝灰色而向羽端转为灰白色的羽缘;次级飞羽均缘以蓝灰,羽端微缀以灰白色;三级飞羽的外侧羽片具较阔的灰白色羽缘;覆羽黑褐,外侧羽片具蓝灰色狭缘,大覆羽更具宽阔的灰白色羽端,相并而成一显著的横斑。颏、喉及前胸黑色,微具蓝辉。腹部白色,中央自前胸向后至尾下覆羽,具一宽阔的黑色纵带,有时尾下覆羽的黑斑还扩大呈三角形。腋羽白色。 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极相似,但腹部中央的黑色纵带稍细,尾下覆羽的三角形斑不显。 幼鸟:羽色与成鸟相似,但黑色部分较浅淡,沾褐色,且无金属反光;遍体的灰色和白色均沾黄绿色;喉部黑斑较小;腹部无黑纵纹,或仅隐约可见;尾下覆羽白,而无黑斑。 虹膜褐色;嘴黑色;脚紫褐色。 量衡度: 性 别 体 重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蹠 ♂♂ 13.7 128.5 10.1 66.5 62.8 19.1 (12-15.5) (120-139) (9.5-11) (64-71) (57-69) (18-21.5) ♀♀ 15.7 128.2 10.1 65.4 60.6 18.8 (13-16) (116-141) (9.6-11) (61-69) (57-65) (18-20) 李桂垣:1982:生物学描述 生态 大山雀为林栖鸟类,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,夏季可见于海拔3,000米左右的高山,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,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。性较活泼,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,寻觅食物,不甚畏人,常从一株树飞至另一株树上,边叫边飞。飞行时略呈波状,但波峰不高,平时飞行缓慢,受惊时飞行急速,波峰也不显著。秋冬时常几只以至十数只集小群活动。 鸣声尖锐而多变,基调略似“吇黑,吇吇黑,吇吇黑黑”,或“吇吇黑黑黑”,尤其在春季繁殖初期开始营巢时,鸣声更为急促多变,此时雄鸟常高踞树木近端处久鸣不止,鸣叫时常仰头东张西望,时而低头跷尾,状甚急燥,据郑作新、钱燕文(1959)的观察,此时鸣声可录为: (1)吇——伯吇——伯吇——伯吇——伯吇。 (2)吇吇黑黑黑,……(连叫数度或数十度不等);吇吇黑——吇醉! (3) hui--zi, hui--zi, hui--zi;会——吇,会——吇,会吇;hui-z?, hui-zi, hui—zi—bai;会——吇,会——吇,会——吇——伯。zěn--zī, zěn-zī, zěn-zī, zěn. 怎——吇,怎——吇,怎——吇,怎。 受惊时鸣声酷似“zī—zěn, zěn zěn zěn zěn或zī—zī—zī, zěn—zěn—zěn—zěn(一连四或七声)” 繁殖期约为3—8月间,一年可繁殖两次。大都在4—5月间开始营巢,亦有早至3月的。巢营于天然树洞、石隙或墙洞间,有时也利用啄木鸟遗弃的树洞,通常距地面2—6米不等,巢间距离约为40米。巢呈杯状,外壁主要用苔藓砌成,混以草茎、地衣等物,内垫以羊毛、鬃毛、棉花和羽毛等,巢(10个)的大小为:外径13—14,内径6,高6,深3—4厘米。营巢工作一般需5—6天,主要由雌鸟担任,雄鸟仅在旁边鸣叫。每窝产卵(10窝)平均为7.9 (6—9)枚,也有多达12—13枚的,呈卵圆形,白色微染粉红,密布以红褐色斑点,钝端尤多。卵大小(11枚)平均为16.5 ×12.7毫米。卵重(19枚)平均1.45(1.4—1.5)克。每日产卵1枚。 在巢即将筑成时,雌鸟已开始在巢中过夜。在清晨产卵,雌鸟在每天产卵后才出巢,出巢前还用松散的羊毛将所产的卵掩着。产卵期间,雌鸟白天6—7次数度进巢,开始大都每次只停留1—2分钟;渐后,停留时间逐渐延长,一般增至10—20分钟左右。全天留巢时间由半小时左右逐渐增至两小时之久,进巢时间大都在午前,而且有时还衔些兽毛等物入巢,继续营筑巢垫。此时雄鸟常伴随着雌鸟活动,雄鸟常在初晓时(5时左右)飞至鸟巢附近,鸣叫十余分钟至数十分钟后,雌鸟才出巢,偕同雄鸟飞走。雌鸟每次进巢,都同雄鸟一道飞来;二鸟飞至巢洞附近,雄鸟往往不断鸣叫,而雌鸟则静默无声。雄鸟平时不进入巢洞,偶而进入,仅数秒钟即出。直到午后18时以后,雌鸟即将进入巢洞过宿时,雄鸟还始终伴随着,待雌鸟进入巢洞后,仍在附近枝上一面鸣叫,一面整羽,或在枝上跳跃,历几分钟后始离去。 孵卵工作主要由雌鸟担任,往往在最后一枚卵未产出的前一天,雌鸟即开始坐巢孵卵,白天坐巢时间约为7-8小时,夜间也在巢内过宿。孵卵期曾见雄鸟衔虫进巢喂饲正在孵卵的雌鸟。孵卵的温度为38.3℃(当时气温为21 ℃)。卵经15日左右孵出,一窝卵的出雏需时两日。孵出率自71.4% 至100% 不等,平均为85% 左右。 刚出壳的雏鸟,两眼紧闭,腹部膨大呈球状,全身几全裸出,仅在头顶、背的中央处以及两臂上各具一簇绒羽,以头顶的簇绒最长,此时体长为30毫米,体重平均为1.4(1.35—1.5)克;随后每日增重1克,有时达2克;到孵出的第4—5天后,开始见到羽域,但背上的绒羽已脱,仅存留头顶和两臂的簇绒。此时羽域可辨识的有(图4): 头羽域:自额至后头; 背羽域:自背间直至尾脂腺处; 尾羽域:见于尾端; 臂羽域:横贯臂部基处; 翼羽域:遍于下臂和腕掌部; 股羽域:横贯大腿基处。 以头羽域、背羽域、翼羽域最为明显。腹羽域因所生羽毛为白色,此时不易分辨。到第7天,翼羽、尾羽以及臂羽域、胸羽域和背羽域前部的羽毛均已突出表皮,尾羽长5毫米,最长翼羽为10毫米;其它各羽域也可隐约辨出正在形成中的羽毛。再后两天,各羽域均满披短羽,翼长可达29毫米,尾羽11毫米。各羽大都还包在其角质鞘内。到孵出后的第13—14天,翼长约为48毫米,几达成鸟长度的2/3,此时羽毛的角质外鞘均已碎裂,羽支展开,披满幼鸟全身。雏鸟眼睛在第6天时才开始睁开。 育雏工作由雌雄亲鸟共同担任,但雄鸟喂雏次数较多。每天喂雏平均约85—105次,以雏鸟孵出后的第5—6天喂雏次数最多,随后逐渐减少。1天内有2个喂雏活动高峰,一在上午11:00—12:00间,一在午后14:00—15:00间。育雏期亲鸟的活动范围一般均在离巢100米左右,最远可达200米处。 雏鸟经14—16日喂养后,开始出飞离巢。出巢后常结群在巢的周围活动,最初几天仍由亲鸟喂养,随后幼鸟即自行啄食,并与亲鸟逐渐疏远。 大山雀的食性,根据在河北昌黎果区的调查(郑作新、钱燕文等,1958),在79个鸟胃中,发现所吃昆虫占74.14% ,其它如蜘蛛等占22.91% ,所吃昆虫中,以鳞翅目昆虫最多,次为鞘翅目昆虫,其中绝大多数是梨象甲、青刺蛾、金龟甲、天牛幼虫、苹果舟蛾、蝽象等果树主要害虫。除此之外,还有不少直翅目和同翅目昆虫的碎片和卵、鞘翅月的叶甲和小绿甲,鳞翅目夜蛾科和刺蛾科的幼虫、膜翅目的妈蚁和蜂以及双翅目成虫等。 雏鸟的食性分析(同前)表明,昆虫占68.15% ,余为蜘蛛和蚌壳等。所食昆虫中,梨星毛虫、桃小食心虫、青刺蛾和舟蛾幼虫等为果树的主要害虫,其中以青刺蛾幼虫最多,占所食昆虫68.15% 的一半以上(39.28% ),其它还有小绿甲、夜蛾科幼虫、蛾类及双翅目昆虫等。 我们1963年剖检获自四川雅安的64个鸟胃, 食物中70% 以上为鞘翅目、鳞翅目和直翅目等昆虫,余为植物碎片和种子等。在秦岭、大巴山地区,根据170个鸟胃的剖检,食物中昆虫占90% 以上(郑作新、钱燕文等,1962)。在湖南长沙附近剖检的80个鸟胃表明,大山雀在冬季和初春昆虫较少的季节兼食草籽、花瓣等植物性食物外,在一年内,大部分时间均取食动物性食物,如小形鞘翅类、蝇蛆、蛾、蚊、蚁、小型蝗虫和直翅类、多种昆虫的幼虫、卵和蛹、蜘蛛、小蜗牛等(梁启燊等,1958)。郑作新、钱燕文等(1960)剖检的2—7月和9—11月共138个鸟胃,食物主要为昆虫的鸟胃达92.76% ,包括鳞翅目松毛虫和卵及其他种类的成虫和幼虫,如瓢甲、天牛幼虫、蝗虫、蝽象、浮尘子、叶蝉、蝇类、妈蚁等等,以及少量植物种子。在云南南部和海南岛的鸟胃剖检,其结果亦与上述略同。 李桂垣:1982: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迄今所知,我国的大山雀有6个亚种。经研究,它们可分别归并为3个不同的亚种组(表2)。分布我国黑龙江等省的北方亚种,背部绿色范围较大,腹部呈污黄色, 与其余5个亚种显著不同,称绿背黄腹组。分布海南岛的海南亚种,体形最小,上体呈纯蓝灰色,足以同其它亚种区别,列为灰背白腹组。其余4个亚种的背部,均不同程度地沾染绿色,腹部近白,可归并为同一亚种组,叫做绿背白腹组。在绿背白腹组中,以青藏亚种的体形最大,羽色较深,上背呈暗黄绿或油绿色,尾羽表面近黑;西南亚种次之,上背呈黄绿色,尾羽表面暗蓝灰,羽轴以及沿羽轴基部两侧黑色,呈一粗著的黑色轴纹(图3),与青藏亚种和华北亚种不同;华南亚种的尾羽与西南亚种相似,但上背羽色兼有华北亚种和海南亚种的特征,一些群体的上背沾染橄榄绿色,而在另一些群体,背羽却呈纯蓝灰色。 亚种分化 大山雀计分化为31个亚种,分布我国的有6个,现依形态特征加以检索。 李桂垣:1982:生境与习性 大山雀为林栖鸟类,通常栖息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,夏季可见于海拔3,000米左右的高山,冬时降至平原地带的林间,在耕作区或庭园中亦能经常见到。 李桂垣:1982: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如前所述,大山雀在国内的分布较广,而且又是比较常见的鸟类。从食性分析来看,它们在夏季全部啄食昆虫,在冬季始兼食一些植物性物质。所食昆虫,主要为农、林害虫,如在果区,所啄食的都是一些梨象甲、青刺蛾、金龟甲、天牛幼虫、苹果舟蛾、蝽象等对苹果、梨、桃等果树危害相当严重的害虫。在农作区,则啄食不少直翅目、鳞翅目等害虫。在林区,大山雀还啄食严重危害森林的松毛虫。据山东泰安地区林科所报道,大山雀育雏期间,正是赤松毛虫食量大,危害严重的老熟阶段,就在这个时期,一窝雏鸟每天要喂食67—114次,其中60.6% 是松毛虫;在雏鸟日龄5天后,食料中松毛虫平均可达71.6% 。特别在冬季,它们还啄食躲藏在树皮内越冬的松毛虫,可见大山雀对林区松毛虫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。因此,我们应当设法进行保护,以充分发挥其防治农、林害虫的作用。 解放后,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河北昌黎果区进行大山雀的招引、护殖工作以来,我国鸟类学工作者,曾先后在辽宁、江苏、甘肃、山东和河南等省林区,进行了大量的招引试验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有关保护和招引大山雀的方法,比较切实可行的,目前计有: (1)加强宣传教育,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,大讲益鸟在防治农林害虫方面的益处。对大山雀这样的有益鸟类,应严禁乱捕滥杀,特别是在繁殖季节,更不准随意捕捉亲鸟和幼雏,对鸟巢、鸟卵应当加以保护,不能任意掏取,使它们不受损害和干扰,而能良好地进行繁殖。 (2)防止松鼠类和蛇等侵害大山雀并盗食鸟卵。在招引区还应清除麻雀,早春后每周要检查巢箱,及时将发现的麻雀或花鼠巢除去。 (3)创造良好的留居条件。 (i)在缺水的地方设置水槽,供给饮水。 (ii)有洞穴或大山雀已经营巢的树木,不要砍伐或推迟到繁殖期后再伐。 (iii)根据大山雀在洞穴中营巢繁殖的习性,悬挂人工巢箱,为它们创造并丰富在自然界中的营巢条件,是保护和招引大山雀的重要措施。实践证明:经过悬挂人工巢箱招引,可以提高单位面积林区内大山雀的密度和降低森林害虫的密度。如在辽宁省林区的试验表明,大山雀在招引区的平均鸟数为12.6(9—17),而对照区仅为3.1(2—6);从落叶松鞘蛾虫口密度来看,对照区标准枝虫口数为1.03,而招引区仅为0.67(范忠民,1965),可见悬挂人工巢箱确是护殖大山雀,消灭农林害虫的一种有效措施。现就人工巢箱的制作和悬挂方法简介如下。 A.巢箱的制作:基本要求是就地取材、坚固结实、成本低廉和制作简便。一般多采用方形的立式或卧式木板巢箱(如图5),取材和制作均较方便,几乎各种质地的板头和边材都可选用,但应注意木板要充分干燥,板块也不宜太薄,厚度一般1.5—2.5厘米左右即可。巢箱的大小尺寸一般为:22 × 12 × 12厘米(立式)或28 × 13 × (12—15)厘米(卧式);出入口的位置在距顶部1/3处,呈圆形,口径为3—4厘米左右。箱盖不要固定,以便在打扫巢箱时容易开启。内面不必刨光,外面可涂些与树干相似的颜色。制作时还要注意板间不要留有缝隙,以免影响招引效果。 B.悬挂方法:悬挂人工巢箱的工作,要在繁殖期以前进行,最好在秋冬两季,使大山雀在第二年开始繁殖时,就能及时进人巢箱营巢。悬挂高度一般以5—7米为宜,在林区深处,人类活动较少的地区,亦可稍低一些,要注意所挂巢箱须与树干垂直,或稍向前倾斜。出入口最好向阳,但要背着主风方向。巢箱间的距离一般以40米左右为宜。
图片: